为深入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磨炼过硬本领,助力乡村学前教育全面发展,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文东18号志愿服务队中华文脉传承团赴鱼台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化探访汲取灵感,以趣味课堂传递知识,让教育初心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一、文化育人奠根基,文脉浸润育童心
探访溯源,厚积素材。为精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教育价值,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文东18号志愿服务队中华文脉传承团走进鱼台博物馆与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在“孝贤故里”的文物史料与景观故事中,筛选适合幼儿感知的文化元素。从传统器物的纹饰到孝亲故事的内涵,一一记录整理,为课程设计积累鲜活素材,让“以文化育人”的理念有了坚实依托。
趣味启蒙,根植传统。为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扎根,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认识传统文化,志愿者们将文化元素融入课堂互动:“十二生肖”故事讲解配游戏,让孩子们轻松认识传统符号;“非遗京剧小课堂”上,用黏土塑造凤冠、彩笔勾勒脸谱,在动手体验中初识京剧魅力,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幼小心田扎根。
二、专业育人施匠心,教育戏剧润童心
发挥学前教育与戏剧系专业优势,在鱼台县王鲁镇中心幼儿园打造多元课程。教唱《大雨小雨》《粉刷匠》等儿歌,培养音乐感知与节奏把握;讲述《狮子烫发》等儿童故事,激发想象力与语言表达;编排《夏天夏天怎么办》教育戏剧,融合肢体律动与团队协作,同时通过情景剧演绎等形式活化课堂,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与趣味互动中提升综合能力,感受教育戏剧的温度与深度。
三、安全育人守底线,多维发力护平安
水域安全记心间。结合鱼台县水域多的特点,志愿服务队以《司马光砸缸》情景剧为切入点,讲解溺水危害与自救方法,通过模拟求助、识别危险水域等互动,让留守儿童掌握实用防护技能,既学古人智慧,又知今日避险。
交通安全要记牢。为让学前儿童知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志愿者们专门设计了“红绿灯眨眼睛”儿歌教唱、交通标志识别游戏,用生动方式讲解过马路、乘车的安全要点,帮助孩子们树立“遵守规则、安全出行”的意识。
防拐防骗筑防线。为了守护留守儿童的安全,让他们掌握实用的防护技能。我们特意编排《小兔子乖乖》教育戏剧,通过“不给陌生人开门”“牢记家人电话”等剧情,结合情景问答、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应对陌生人的技巧。
四、红色育人续初心,薪火相传强信念
探访遗址忆峥嵘。走进周堂地道战遗址展览馆,志愿者们在斑驳的地道、珍贵的实物展品中,聆听革命先辈“团结奋斗、智勇抗敌”的故事。昏暗地道里的煤油灯、墙上斑驳的枪眼、战士们用过的简陋武器,让队员们直观感受战争年代的艰苦与不屈。在课堂上,志愿者们结合幼儿认知特点,用图片、视频和简易道具还原遗址场景,讲述革命故事,让孩子们在具象感知中埋下爱国种子。同时,革命先辈“团结奋斗、智勇抗敌”的精神,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初心”的重量——这份用热血守护家园的担当,与当代青年服务社会的使命一脉相承。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感动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锤炼过硬本领,未来以扎实学识投身教育事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青春实践中愈发坚定。
此次“三下乡”活动,我系学子将社会实践内容与思政育人、红色育人、专业育人深度融合。队员们以文化为桥、以专业为基、以安全为盾、以红色为魂,在乡村幼儿心中播下文化自信、安全自护、家国情怀的种子。让青春力量在服务乡村教育、传承文脉中绽放绚丽光彩。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文\王祥云
图\蒋紫秀、任雅茹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