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红色基因永流传——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火炬》。
讲述者:23托育2班
王若寒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尊敬的各位听众,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那些穿越时空的呐喊是否也在叩击着你的心扉?今天,请允许我以青年的声音,为您翻开百年红色长卷中的三个永恒瞬间。
1934年深秋的湘江畔,15岁的小红军李志民脱下草鞋时,脚底的血泡已浸透三层粗布。卫生员要为他包扎,他却把最后一片纱布塞给担架上的伤员。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队伍,用草鞋丈量出两万五千里血色征程。他们或许不知道,正是这双磨破的草鞋,踏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密码——信仰比生命更重。亲爱的朋友们,您可曾算过?如果每个红军战士的脚印连成线,足足能绕地球三圈!
让我们触摸这封泛黄的信笺:"宁儿,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绝笔,字字千钧。这位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女军官,在受尽酷刑的牢狱中,用溃烂的手指蘸着鲜血写下对祖国新生代的期许。当我们今天在电子屏幕上书写青春时,可还记得这种超越生死的家国情怀?据东北烈士纪念馆统计,仅东北抗联就有超过600位母亲永远留在了战场。
1934年11月的湖南汝城,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临别时,她们将唯一的棉被剪成两半:"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再送新被子来。"2016年,习总书记讲述这个故事的视频点击量突破3亿次。这半条棉被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共用一条"初心之被"。如今汝城沙洲村已实现全面脱贫,乡亲们说:"当年的半条被,如今化作了幸福路。"
青年朋友们,当我们凝视这些红色坐标时,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明镜。新时代的"长征"仍在继续——在科技强国的实验室里,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80%,这何尝不是红色基因的生动传承?
让我们接过先辈的火炬,让红色故事不仅停留在唇齿之间,更要化作砥砺前行的力量。当00后航天工程师调试天宫空间站时,当大学生村官在黄土高原直播带货时,当青年志愿者在社区书写抗疫日记时,我们都在续写着同一个故事:红色江山代代传!
愿每个青年都成为红色精神的火炬手,因为这把火种,从南湖红船燃起,穿过百年风雨,此刻正在你我手中炽热燃烧!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