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国度,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辰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与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5月起,学前教育与戏剧系开展“从家国情怀走进历史人物”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与精神内涵,让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焕发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早年投身革命,赴苏学习后回国,“九一八”事变后赴东北抗日,任东北抗联第3军第2团政委 。1935年重伤被俘,坚贞不屈,1936年英勇就义,其精神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爱国信念。
被捕与酷刑,赵一曼在1935年的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负伤被捕。日军为获取情报,对她施以钢针刺伤口、烙铁烫皮肉等酷刑,甚至用马鞭戳其腿部伤口致其多次昏迷,但她始终未吐露任何信息,高呼:‘我的目的就是反满抗日!’。
狱中抗争与遗书,在哈尔滨医院治疗期间,她得到护士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的帮助,策划逃跑但失败。临刑前,她在火车上给她的儿子宁儿写下的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记住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英勇就义,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军押赴珠河县处决,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
感想:赵一曼的一生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与无畏牺牲精神。她既是铁骨铮铮的战士,亦是柔情满怀的母亲。遗书中对儿子的歉疚与期望,揭示了革命者在家国大义前的艰难抉择。她的故事让人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铸就的。
正如她在遗书中所言,我们需铭记历史,传承‘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的信念,以行动践行爱国精神,守护来之不易的盛世!
心得体会:赵一曼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为掩护部队身负重伤仍顽强抗争,其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她舍小家为大家,将对儿子的爱升华为民族大义,遗书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以她为榜样,勇担民族复兴使命,锤炼本领、攻坚克难;同时,铭记先烈牺牲换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当下,居安思危,坚决捍卫国家尊严与利益。
撰稿:24学前1马天意
出镜人员:24学前1王水莹、24学前1郑小玉、24学前1毕靖怡、24学前1马天意
视频录制:24学前1毕靖怡
视频剪辑:24学前1毕靖怡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