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青春跃动】探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我家乡的党史故事(一)

2025-08-26 点击数:1

为引导青年学子从家乡红色沃土中汲取奋进力量,我系组织开展了“探寻家乡党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血脉”主题活动,学子们纷纷踏上寻访之路,在故土的红色印记中重温峥嵘岁月,让青春在与党史故事的对话中焕发光彩。

24早教2张子璐

泰安蒿里山点燃泰汶星火

大家好我是24早教2班的张子璐 ,今天给大家的分享我家乡的党史故事。在泰安的历史长河中,蒿里山不仅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山,更是泰安革命的重要起源地。1926年3月,泰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泰安支部在蒿里山一个山洞里秘密建立,自此,革命的星火在泰汶大地熊熊燃烧,照亮了泰安人民前行的道路。

蒿里山,又名高里山、英雄山,海拔198米,占地27.7公顷 。它历史悠久,地质结构形成于距今5 - 6亿年的晚寒武纪,山上的“蒿里山虫”三叶虫化石,是划分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化石之一。在古代,蒿里山是帝王的禅地之所,《史记》记载汉武帝“亲禅高里”,《汉书》中也有相关记载。魏晋时期,“蒿里”之称出现。这里曾建有规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罗殿,随着“泰山治鬼说”的兴起,蒿里山逐渐成为阴间冥府的象征。自唐至宋,这里香火不绝,虽历经战火损毁与修复,但在民国前期,依然香火旺盛,游人如织,每年春祠前搭台演戏,热闹非凡。

然而,蒿里山因其紧邻津浦铁路,是泰城西南制高点和重要门户之地,在历史的战火中饱经沧桑。1928年,军阀张宗昌占据蒿里山,挖战壕、设炮兵阵地,毁山林、文峰塔;1931年,驻军马鸿逵部拆蒿里山塔基,掘地取历朝历代封禅之金银玉石,唐玄宗、宋真宗禅地玉册在此被掘出,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1938年,侵华日军在蒿里山上设瞭望所、碉堡群,山林尽毁;1947年泰蒙战役中,蒿里山成为主战场,山上苍松翠柏被蒋军砍伐一空,庙宇建筑化为焦土,近万人在此牺牲,山林全毁于战火。

中共泰安支部的建立,为泰安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1926年4月,马守愚到曲阜省立二师开展建党活动时,结识了泰安县大汶口卫驾庄村的青年学生王撝卿,发展他为中共党员,并安排他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组织。王撝卿回到家乡后,积极发展党员,马守愚派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交通员李自珍前往卫驾庄,建立了大汶口特支,王撝卿任书记,这是泰安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直属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特支建立后,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到1927年春,工作扩展到周围20多个村庄,7月,组建了卫驾庄、西大吴等8个党小组,还发动农民建立卫驾庄农民协会,发展会员60余人,积极与军阀开展斗争,使大汶口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区域”。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为声援北伐,中共泰安支部深入工人、农民、学生中间,秘密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反对苛捐杂税,抵制日货,发动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同时,党在泰安周边地区也积极开展工作。1926年秋天,马守愚到莱芜吕家芹村,与共产党员吕若侃取得联系,建立了吕家芹村支部,并决定在群众中发展农协会员,组建农民协会;同年冬,马守愚、于赞之在泰安萃英中学(现泰安一中)开展党的活动,发展20余名进步师生为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萃英中学支部;1927年6月,泰安党组织在山东省立第三中学(现泰安六中)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山东省立第三中学支部;1927年7月,泰安火车站铁路工会党员发展,正式建立了泰安火车站党支部;同月,武冠英受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派遣,回到家乡泰安县东向镇(今属肥城市),与李鹤年取得联系,以东向镇小学为活动基点,发展党员,建立了东向党支部。

随着泰安党组织的迅速发展,至1927年7月,泰安地区建立党支部9个,党员发展到110余人。1927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派省委委员朱宵来泰安宣布建立中共泰安县委,马守愚任县委书记,李鹤年任组织委员,武冠英任宣传委员。9月,省委决定建立泰(安)莱(芜)新(泰)区委(当时新泰尚无党的组织,区委又称泰莱区委、县委),马守愚任书记,吕若侃任组织委员兼莱芜区委书记,武冠英任宣传委员兼泰安区委书记。中共泰安县委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泰安发展壮大的历史新篇章,拉开了党领导泰安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帷幕。

中共泰安支部及后续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泰安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党的领导下,泰安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蒿里山作为泰安革命的起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泰安人民奋勇前行。

24托育2张朝旭

鲁西南战役独臂爆破英雄

大家好,我是24托育2的张朝旭,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的红色故事,1947年夏,鲁西南大地上硝烟弥漫。在菏泽郓城攻坚战中,一名右臂被炮弹炸伤的年轻战士,用左手紧握炸药包,嘶吼着冲向敌人的碉堡——他就是郓城县黄安镇人,被战友们称为"独臂爆破英雄"的王克勤。

时年23岁的王克勤,本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士兵,1945年被俘后加入解放军。在郓城战役打响前,他已是连队里有名的爆破能手。战斗发起前夜,他在战壕里给母亲写了封信:"娘,等打下郓城,俺就回家帮您收麦子。"

7月8日凌晨,总攻命令下达。王克勤所在的爆破组负责摧毁城东南角的子母堡。第一个碉堡顺利炸开,但在冲击第二个碉堡时,敌人的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右臂瞬间失去知觉。"别管我!继续前进!"他推开前来搀扶的战友,用三角巾草草包扎伤口,咬着牙跟上队伍。

当推进到主碉堡前,仅剩的炸药包需要有人送到墙根。此时碉堡机枪疯狂扫射,三名爆破手先后倒下。王克勤突然站起来,左手托起炸药包,沿着弹坑翻滚前进。子弹在他身边溅起尘土,他用牙齿咬掉导火索,奋力将炸药包塞进碉堡射击孔,随即滚向侧面。

"轰隆"一声巨响,碉堡被炸塌。战友们冲锋时发现,王克勤的左臂也被弹片划伤,鲜血浸透了军装。他笑着说:"这下成了'双残',但能为解放郓城出份力,值了!"

如今,郓城县革命纪念馆里,王克勤使用过的炸药包模型和那封未寄出的家信,静静诉说着这段历史。当地老人常给孩子讲:"当年就是这样一群菏泽汉子,用热血染红了鲁西南的土地,才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