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扎根基层实践,服务邻里群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家乡,我系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回到家乡,走进社区服务活动。通过社区实际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切实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在基层一线书写青春担当。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24早教3孙田雨
孙田雨说:这周我正式参与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老师们对我进行了简单的培训,让我对工作内容进一步的了解,我学会了如何夹报纸,理书架(让每本书按照顺序排列)等.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会有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幸运的是大家都很热心,不懂的会热情的帮忙解决,我非常在意这次活动,希望能通过此次实习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
经过了几天的锻炼,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管理图书各方面的知识,我相信会在活动期间不断进步,努力学习关于书籍知识,这些知识是在学校学习不到的!
以往工作非常的愉快,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开始慢慢熟练起来了,和大家相处也更加融治了,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就在忙忙碌碌中结束了。真的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啦!每天都相处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知识的海洋中,心情也会更愉悦。
过一周的锻炼,我发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24早教3郭俊杰
郭俊杰说:今年暑假,我在郭家河岩村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看着积灰的窗台、散落的杂物,突然意识到这些日常环境的整洁,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付出。拿起扫帚、抹布的那一刻,不再是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是实实在在为社区环境出力的行动,这种‘接地气’的实践让我心里格外踏实。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只困于书本与课堂,更应走进社会、扎根生活,在实践中理解国情、体察民情。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的整洁与温暖,直接关系着居民的幸福感,也映照着社会文明的底色。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明白,社区的美好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维护。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更要走出校园,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小小的打扫行动,不仅改善了社区的环境,更让我感受到了基层服务的意义——平凡的付出也能带来温暖的改变。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24早教3班韩悦婷
韩悦婷说:为期一周的“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活动,让我对“衰老”与“陪伴”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那些欲言又止的孤独,都化作了触动心灵的暖流,教会我用更柔软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服务的村委会里,多数老人的子女在外工作,日复一日的等待成了生活常态。初次上门时,78岁的张奶奶正对着旧相册发呆,相册里是她年轻时与子女的合影。当我们帮她调试好卡顿的视频通话设备,看着屏幕那头孙子蹦跳的身影,她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泛起了光。那一刻我明白,对老人而言,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亲情的桥梁。我们后来组织的“智能手机小课堂”,从调大字体到发朋友圈,老人们像孩子般认真记着笔记,他们渴望的不仅是技能,更是融入时代的安全感。
李爷爷的故事则让我懂得倾听的意义。他曾是中学教师,退休后总爱念叨过去的教学经历。起初我们只是礼貌回应,直到发现他翻出泛黄的教案时眼里的光彩——原来那些重复的往事,是他最珍视的人生价值。后来我们成了他的“学生”,听他讲过去的教育故事,看他在黑板上写下工整的板书。他说:“有人听,我就不算真的老了。”这句话让我顿悟,关爱老人不只是物质帮扶,更要守护他们的精神世界。
活动中也有过手足无措的时刻。面对王奶奶因思念子女而悄悄抹泪,我们递上的纸巾远不如一个拥抱有用;看到独居的陈爷爷冰箱里过期的牛奶,才意识到“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背后,是多少老人的期盼。这些瞬间让我明白,老龄化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是关爱链条上的一环——村委会的定期探访、邻里的搭把手、年轻人的耐心陪伴,都是温暖的注脚。
离开社区时,张奶奶塞给我一袋她亲手炒的南瓜子,李爷爷把他写的诗集送给我们作纪念。这些带着温度的回馈,比任何奖状都珍贵。这次实践让我懂得,衰老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关爱老人,就是在守护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当有一天我们也步履蹒跚,希望能记得:最好的温暖,不过是有人愿意花时间,陪你慢慢变老。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文\郭俊杰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