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返家乡”大学生们陆续走进社区,一股与以往不同的青春力量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的实践图景。不同于以往以基础服务为主的模式,今年的“进社区返家乡”活动在理念与实践上都呈现出新气象:从“单向付出”转向“双向赋能”,大学生们不仅带来了志愿服务的热情,更依托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深度融入社区治理、文化焕新、智慧便民等多元场景,让返乡实践成为连接青春理想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为社区注入了更具活力的青春动能。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24托育2陈慧希
参与这次实践活动,在室内进行物品观察与体验,是一段独特的成长之旅。
当我站在桌前,手中捧着小小的容器,目光聚焦于桌上物件,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对细节的深度探寻。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藏着未知,激发我去思考、去挖掘,锻炼了我的观察力与专注力。
过程中,我沉浸于发现的喜悦。从物品的形态、摆放,到尝试理解背后或许存在的用途与关联,思维不断发散、延伸。这让我明白,生活里处处有值得探究的学问,只要用心,平凡场景也能成为知识的源泉。
与环境互动,和潜在的“知识线索”对话,我学会了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培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这次实践,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体验,更是自我成长的契机,让我在细微处收获知识,在探索中坚定前行的脚步,未来也将带着这份热忱,去拥抱更多未知,解锁生活的丰富内涵 。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24托育2董一佳
董一佳说:在御墅蓝庭社区的社会实践,像一堂生动的“社会课”,让我对社区工作有了全新认识。
最初参与老年活动中心服务时,我总觉得是简单的体力活:帮老人搬椅子、递茶水、调试音响。直到一次教李爷爷用手机挂号,他反复记错操作步骤,急得直拍大腿,我才发现耐心比技巧更重要。后来每天抽半小时陪他练习,当他成功挂到专家号时,紧紧攥着我的手说“孩子,你救了我老婆子的急啊”,那一刻我读懂了社区服务的重量
垃圾分类宣传则是场“持久战”。起初商户们嫌麻烦,超市老板甚至把宣传页扔在地上。我们没放弃,带着分类垃圾桶蹲点指导,算清“混装罚款”与“分类补贴”的账,两周后商户们主动把厨余垃圾单独存放。有次暴雨天,药店阿姨追出来塞给我伞:“你们天天跑,比我孩子还上心。”
邻里节筹备让我看到社区的温度。协调广场舞队和考研学生的场地冲突时,大妈们主动把音量调低,学生们则帮老人下载伴奏;组织亲子手工课,单亲家庭的小宇从沉默寡言到主动分享作品,他妈妈红着眼眶说“孩子终于敢交朋友了”。
这些琐碎日常,藏着社区最真实的烟火气。它让我明白,社区不是冰冷的居民楼集合,而是用真诚串联起的大家庭。未来,我愿继续做这片土地上的“微光”,温暖更多角落。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文\柳妍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