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青春跃动】探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我家乡的党史故事(二)

2025-08-27 点击数:1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青年学子与家乡红色历史深度连接,我系近期启动“行走的党史课堂——家乡红色印记探寻”活动。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回到各自家乡的革命旧址、纪念馆、英烈故居等地,实地追寻先辈足迹,搜集整理鲜为人知的党史片段,以青春视角解码家乡的红色密码,让党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故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24托育3周煜昀

崂山抗日烽火:红色记忆永不灭

大家好我是24托育3班的周煜昀。今天给大家的分享我家乡的党史故事。在青岛崂山的山峦与村落间,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当抗日的烽火熊熊燃起,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战歌,其中崂山抗日游击队的事迹尤为令人动容。

1937年,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妄图吞并中华大地。而此时的青岛,党组织遭受重创,革命处于低潮。然而,希望的火种从未熄灭。9月,东北军第51军于学忠部移驻青岛近郊,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随之进驻青岛。山东大学学生、青岛民先组织主要负责人李欣,迅速与东北军工委接上组织关系,并转为中共党员。随后,李欣与陈振麓、王艺成立中共青岛特别支部,李欣任书记 。青岛特支的建立,宛如黑暗中的明灯,让被破坏近3年的青岛党组织重焕生机,更为之后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奠定了坚实的领导核心。

特支成立后,迅速与一批从国民党监狱获释、与组织失去联系的老党员取得联系,党的力量不断壮大。鉴于青岛党组织过去屡遭破坏的惨痛教训,特支接受家住青岛郊区老党员王景瑞、李西山等人的建议,决定将党在青岛的活动中心从市区转移到郊区农村。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地势险要、民风淳朴、群众基础牢固的崂山,以毕家村、蓝家庄为中心,大力发展党组织,集中力量筹备建立抗日游击队。

11月,按照东北军工委的指示,李欣率部分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随东北军第51军工委书记伍志钢前往高密,做高密绅士、国民党员蔡晋康的工作,动员他共同抗日。而陈振麓、王艺则率部分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来到郊区毕家村一带开展抗日活动。这些热血青年深入农村,张贴标语、印发传单、演出抗日救亡戏剧、教唱抗日歌曲、教练武术、讲授游击战术。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行动,点燃了群众心中的抗日火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毕家村、蓝家庄一带的群众充分发动组织起来,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党的力量持续壮大,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青岛特支,成立中共青岛市委,由陈振麓任书记,市委机关设在埠落小学。

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后,马不停蹄地在崂山筹建抗日武装。很快,崂山抗日游击队第4中队,即“崂山抗日游击队”成立了。这支队伍共有六七十人,陈振麓任队长,宋中堂任副队长,王儒林任指导员,高嵩任战术教练。队员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与当地反动势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斗争。他们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拥有了手榴弹、土枪等武器,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力量。

然而,崂山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驻惜福镇的国民党游杂武装孙殿斌部,以合作抗日为幌子,妄图吞并崂山抗日游击队。市委及时识破了孙殿斌的险恶用心,凭借着智慧与勇气,巧妙地粉碎了他的阴谋。沙沟村地主李代华,在市委要求其将手枪交给游击队后,竟怀恨在心,伙同几名反动分子暗中向游击队员开枪,致使游击队员肖维成壮烈牺牲。李代华还勾结国民党即墨县常备队,开来3卡车士兵向游击队进攻,并开炮轰塌埠落小学校舍。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游击队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及时撤离,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1938年1月,根据中共东北军工委的指示,中共青岛市委及崂山抗日游击队撤往诸城,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掌握的力量会合。中共青岛市委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鲁东南工委,伍志钢任书记。2月,由于蔡晋康部的反动分子制造事端,中共鲁东南工委只得带领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08名将士,冒着大雪向徐州转移。在转移途中,队员们斗志昂扬,高唱着伍志钢利用苏联《祖国进行曲》曲谱填词的进行曲,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崂山抗日游击队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个月,发展规模也不大,但它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它恢复了被敌人破坏的中共青岛地方党组织,诞生了青岛党组织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把青岛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原崂山抗日游击队的大部分同志,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许多人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有的甚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崂山的抗日故事,是青岛党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见证了崂山人民的英勇无畏,也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崂山的山间小道,感受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美好时,不应忘记那些曾经为了这片土地的自由与尊严而浴血奋战的先辈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4托育1王嘉璐

用生命铸就的军民鱼水丰碑

大家好我是24托育1班的王嘉璐,今天给大家分享我家乡的党史故事。

沂蒙红嫂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女性群体的精神象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日寇扫荡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她们以血肉之躯筑起军民团结的桥梁。明德英是其中最感人的代表之一。

1941年冬,她冒死救下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在无水源的危急关头,毅然以乳汁滋润昏迷的小战士,并藏于空坟中悉心照料半月,使其康复归队。

她的故事经作家刘知侠写成《红嫂》传遍全国,成为“红嫂精神”的原型。王换于则被尊为“沂蒙母亲”,她创办战时托儿所,三年间抚养42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包括徐向前、罗荣桓的子女。她强忍悲痛让儿媳用奶水喂养烈士子女,自家四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夭折,只因一句“烈士的孩子没了就断根了”。李桂芳与32名妇女更在孟良崮战役中跳入刺骨汶河,以肩为墩、门板为桥,扛起“火线桥”供部队急行通过,为战役胜利赢得关键时间。

这些事迹背后是沂蒙妇女群体的集体奉献。据统计,抗战至解放战争期间,她们缝制军衣122万件、军鞋315万双,救护伤员6万余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10万烈士长埋沂蒙。她们多数未留下姓名,仅以“张大娘”“李大嫂”相称,却以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誓言。而红嫂精神的传承从未中断——王换于的儿媳张淑贞接力抚养革命后代,孙女于爱梅退休后成立“沂蒙红嫂协会”,义务宣讲红嫂故事;疫情期间,“沂蒙新红嫂”朱呈镕驱车千里送20吨水饺至武汉火神山,再现“一切为前线”的赤诚。

沂蒙红嫂的故事,是烽火岁月里用生命书写的信仰史诗。她们以乳汁滋养战士、以骨肉守护遗孤、以身躯架起战桥,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熔铸为沂蒙精神的灵魂核心。这种力量源于对党的绝对信任——旧社会最深重的压迫让她们在党的旗帜下看见光明,进而以生死相托的赤诚反哺革命。红嫂精神跨越时空的传承更昭示:人民是政权最深厚的根基,而党与群众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恰是战胜一切艰险的永恒密码。当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在乡村振兴中接力奉献,当抗疫前线再现“红嫂式”逆行,我们更深刻读懂:真正的丰碑,从未沉睡于历史,而是活在每一代人为家国奋行的血脉之中。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