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青春跃动】探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我家乡的党史故事(三)

2025-08-28 点击数: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我系创新学习形式,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家乡党史学习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24学前1毕靖怡

天福山起义点燃胶东抗战烽火

大家好,我是24学前1班的毕靖怡,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家乡威海的党史故事。

在威海的胶东半岛,天福山是胶东革命的摇篮,这里发生过一段热血激昂的红色故事——天福山起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土沦陷,人民深陷苦难,却未屈服,各地燃起抗日烽火。

民族危亡之际,中共山东省委制定武装起义计划,决定分区发动十大起义,天福山起义便是其一。省委派林一山、张加洛等回胶东,同时,理琪、宋澄等被国民党关押的共产党员获释后也回到胶东,他们迅速投入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筹备起义的工作。

12月15日,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在文登沟于家村召开扩大会议。此地离县城远,敌人统治薄弱,而昆嵛山、天福山一带党活动活跃,有“胶东小延安”之称。会上,理琪传达省委指示:重建胶东特委,撤销临时工委;发动武装起义,以文登、牟平、莱阳等县群众武装为基础,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12月24日凌晨,寒风凛冽,理琪、吕志恒等特委负责人登上天福山,在玉皇庙煤油灯下研究行动。清晨,80余名抗日志士抵达,起义仪式在天寿宫前举行。理琪宣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传达上级指示并动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绝不做亡国奴,要拿起武器抗战到底!”话语点燃了众人斗志。

随后,理琪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林一山、柳运光分别就武装和统战工作讲话。特委决定:领导们继续扩大武装,部分人留下联络,50多人编为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队伍中,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至关重要,它是土地革命时期北方仅存的两支红军游击队之一,以这30多人为骨干,在北方抗日地方武装中独一无二。

天福山起义虽不足百人,却像火种点燃胶东抗日烽火,动员起胶东22县8百万群众。第三军成为胶东抗日旗帜,起义树起的不仅是抗战之旗,更是精神之旗,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组成部分,激励着威海人民。

迟浩田曾说:“胶东是革命摇篮,第一面红旗在天福山竖起,我们都受其精神感召。”1962年,郭沫若赋诗纪念理琪:“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天福山上的红旗亭是竖旗之地,当年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大旗,现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见证历史,激励后人铭记先烈,为民族复兴奋斗。

24早教1霍美君

聊城红色记忆:革命烽火中的热血篇章

大家好,我是24早教1班的霍美君,今天给大家分享我家乡的党史故事,在山东的西部,有一座城市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它就是聊城。这片土地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一片被革命热血染红的英雄之地。聊城的党史故事,是一部部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承载着无数先辈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精神。

范筑先:铁血将军的抗战传奇

范筑先,这位在聊城抗战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抗战初期,身为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的他,在国家危亡之际,于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做出了震撼全国的决定。1937年11月19日,范筑先发表了“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皓电” ,拒绝执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南撤的命令,毅然在鲁西北树起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旗。

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了29个抗日县政权,组建了35个支队、约6万人的抗日队伍,军事活动范围覆盖50个县,共同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范筑先的壮举,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他的抗战决心和行动,鼓舞了无数聊城人民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1938年11月15日,是聊城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聊城失陷,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700守城将士,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殉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范筑先的曾孙范鹏举表示:“我曾祖父艰苦朴素的作风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所有后人,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筑先将军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马本斋与回民支队:百战百胜的抗日传奇

在聊城的抗日历史中,马本斋和他率领的回民支队同样赫赫有名。马本斋,这位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带领着他的部队,在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冀鲁豫敌后战场纵横驰骋,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万余名,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回民支队所到之处,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他们的英勇事迹在聊城大地广为传颂。为马本斋守墓40年的蔡恩坤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场景时说:“窦村据点的日伪军常抢夺百姓粮食、骚扰民众。马本斋决心教训他们,得知日伪军抢粮会经过韩庄东南路,且村里多苇子坑,便率回民支队埋伏其中。日伪军一到,马本斋下令开炮,毫无防备的敌人顿时大乱、纷纷逃窜。马本斋集合部队,趁乱前行一段后重新埋伏。日伪军整队再进,以为回民支队已撤离,却不知马本斋严阵以待。再次迎头痛击让日伪军溃不成军,不敢再向前。此战两次伏击,堪称经典战例。”

1944年1月,马本斋奉命率回民支队赴延安,但行前病重。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他营养不良,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肺炎,于1944年2月7日,不幸病逝于莘县张鲁镇,年仅42岁 。马本斋虽然离开了,但他和回民支队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聊城人民的心中,成为了聊城党史中璀璨的一页。

运东地委:革命烽火中的坚强堡垒

聊城市东昌府区韩集镇,这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土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运东地委的驻地。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委决定建立鲁西第四地方委员会,即党史所称运东地委 。此后,运东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机关进驻茌南,加速了以迟桥、大白为中心,方圆几十华里的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迟桥村,作为当年著名的抗日堡垒村,见证了运东地委的革命历程。这里之所以被称作“抗日堡垒村”,是因为围子坚固,人心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而且没有汉奸。田纪云、李来柱、谢鑫鹤等革命前辈都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在运东地委的领导下,军分区司令员刘致远运筹帷幄,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紧密配合,先后粉碎了日军及其顽军齐子修、李岐山部对茌南根据地的屡次扫荡和进犯,取得了大吴战斗、孟尝君战斗及攻打南大吴和小马庄敌据点战斗的胜利,有力巩固和壮大了茌南根据地。

然而,韩集镇也遭受过沉重的灾难。1944年6月26晚,聊城、东阿、阳谷等日伪军4500余人,对茌南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 。6月27日一早,没来得及转移的部分干部群众被日军合围在张会所村南的旷野里。日军逼迫群众指认共产党员和八路军,在遭到拒绝后,架起机枪疯狂屠杀。共产党员杨先民呼吁群众奋起突围,大部分人员死里逃生,但仍有134名群众惨死在日伪军的屠刀下,酿成了惨痛的“六·二七”惨案 。为了纪念在革命中牺牲的烈士,运东地委专署军分区和茌平县委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树起纪念碑。如今,“六·二七纪念园”成为了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缅怀先驱、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教育场所。

聊城的党史故事,是一部充满血泪与荣耀的奋斗史。从范筑先将军的“皓电”明志,到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英勇抗战;从运东地委的艰苦斗争,到无数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这些故事见证了聊城人民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它们是聊城人民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聊城人,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